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493章死不起 (第5/9页)
『至今日起,正孔先贤本意,孝于平日,乃重敬养!』 『绝非待死后方厚葬而为孝!』 管宁侃侃而论,旁征博引,加上长安各陵的命运其实就在眼前,引为实例,确实是很有一些说服力。 管宁在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,其表兄弟都怜悯他孤独贫困,表示愿意赠予他用来给其父亲治丧的费用,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,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。这在大汉厚葬之风当中,不可不谓勇气非常。 要知道那个时候管宁才十六岁! 管宁直言,表示孝的本质与厚葬毫无关系,同时也表示孔子对于孝道的表述当中,也没有说要进行厚葬的,只是说要符合『礼』。 对于什么才是符合孝道的『礼』,管宁表示最为主要的是『敬』和『养』。『养』是尽孝的外在表现,而『敬』是于内心当中的前提,是孝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。养只有在心中存有敬意的前提下展现于外,才能称为孝,孝是敬之心与养之行的结合。 『养』而不『敬』,同样也不能称之为『孝』,首先应该是要有敬心,然后才考虑孝行能否真正得到落实。 管宁大肆批判如今世俗之风,『生不极养,死乃崇丧』,根本就不是『孝』,而是沽名钓誉之人,利用父母丧亡来给自己涂脂抹粉,沽名钓誉,并且胁迫着他人也要一同如此,导致整个社会风俗畸形,对于这样的现象及其愤慨。 一石激起千层浪。 因为管宁所宣称的这一点,确实是当下之痛! 其实在当下,也有不少大汉之民因病返贫,因丧贫困的,这其中不仅仅是寒门子弟,也包括很多普通百姓。 若不厚葬,就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