诡三国_第2698章大小矛盾仁义礼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698章大小矛盾仁义礼 (第7/9页)


    孔子认为在『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』当中,最重要的是『礼乐制度』与『礼乐观念』。孔子也在这两个方面上,做了最多的努力,也成为了代表他的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。

    礼乐文化以礼为主,以乐为辅,是从周王朝之中,从部落的父系文化当中传承演变而来,逐步形成的典章、制度、仪节、习俗,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。

    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,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淡化,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,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,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,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。武王灭商之后,周成为『天下共主』。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,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,这被称之为『制礼作乐』,并且随着周王朝的推广,使华夏社会在殷周之际,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。

    所以『礼』是错的么?

    并不是,至少不是以简单的对错来区分的。

    老子表示不要礼,因为礼是向下的,而是要讲上德。

    孔子则是表示上下都要礼,而且还要有规矩。

    儒家之礼,有两个重要原则,其一为尊尊。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,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,承认贵族的特权。

    尊尊首先是尊君。

    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,即对亲族的爱,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。

    根据亲亲原则,家族利益至上,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。『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』

    对于『礼』,后续又有增补,逐渐成为了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,由其制定推广的种礼制、礼法,也就是法律制度。

    因为私有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