诡三国_第2587章人强胜天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587章人强胜天 (第6/9页)



    上古只有大概的描述,比如《孟子》之中有记:『一夫百亩,百亩之粪,上农夫食九人,上次食八人,中食七人,中次食六人,下食五人。』

    礼记当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,说明在春秋时期,这个产量的标准大概是得到了比较广泛认可的,按照中等田亩来算,产量差不多是八十到一百一千克。

    当然,这是皮重。

    华夏古代收成要是去壳的话,还要减掉20%-30%的重量。

    孟子所记的标准,是在齐鲁,是在相对来说地势平缓,灌溉方便的地方,而当时的秦国,是西戎,是游牧居多,没有郑国渠,然后还是青铜器主要用来作为兵刃,农夫大多只能用木棍木铲等等……

    春秋战国时期,华夏农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,主要体现为铁器牛耕和灌溉农业的全面发展。在这个时期,各国都兴建了许多重大的灌溉工程,如吴国开凿的邗沟、魏国魏惠王开凿的鸿沟、魏国西门豹主持修建的漳水十二渠、秦国蜀郡都江堰、秦国关中的郑国渠、秦朝岭南的灵渠、楚国的芍陂工程等等。铁器牛耕和灌溉农业的发展,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,直接表现为粮食平均产量的提高。

    到了汉代初期,就基本上是一亩一石,甚至一石半了。

    斐潜问道:『既如此,地何以增产?』

    『哈哈,此乃种,肥,灌,耕四事可增之,培,除,收,拾四者可减损也。』枣祗对于这个当然是熟悉得不得了,噼里啪啦一顿说。

    斐潜又是点头,然后问道:『如是,春秋战国之时,各国兴修水利,发展农桑,为民乎?为战乎?大汉四百年,水利,农桑之术,君何重之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