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650章 狗急也跳墙! (第1/6页)
80年代末,乍浦路还是一条被石库门民居包围着的小路,当时,有一两家居民率先破墙开饮食店。 谁料想得到,这一两家小饮食店把乍浦路带进了城市地标的境界。wap..OrG 那时,申城本地的餐饮企业大多是国有的,在餐位、菜式和服务上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。 许多申城人节假日出去就餐找不到位子,就站在餐馆的桌子旁等别人吃完。可以说,当时民营餐饮企业大量涌现的市场需求已经具备。 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全盛于90年代中期。乍浦路作为申城最早的美食街之一,曾经是当之无愧的申城饮食时尚地标。 当初的崛起是因为这里能让本地人花较少的钱吃到较好的环境氛围,可在大堂吃、也可在包房吃,可以吃小吃、家常菜,也可以吃高档菜,各取所需。港澳台媒体也曾把这里称作“微型”、“迷你”而“豪华”的餐饮一条街。 到90年代中期,乍浦路美食街店家已经过百,而且店面装潢考究起来。 乍浦路美食街是“白天不显眼,夜晚露峥嵘”。 民营餐馆一家接一家开出,这本身就已经是新鲜事了,而且这些餐馆不断翻新的菜式、灵活的价格、贴近性的服务,更是开风气之先,市民被其所吸引,也在情理之中。 媒体的集中报道,更使乍浦路添上了迷人的光环。那时来乍浦路,不仅仅是就餐,也是享受一种氛围,体验一种时尚,就像以后的市民喜欢去爱秀广场和新天地那样。 众所周知,申城人不喜欢熬夜,一到时间点,整座城市的万家灯火,便会次第熄灭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