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006章 应对之策 (第1/4页)
在崔家离京之前,恪王还因为清渊阁大火一事在王府里养伤,大半年没有出现在人前,没想到一出现,就成了百善堂的主管。 这一道闷声大雷,估计砸晕了不少人。 对于恪王相关的话题,叶蓁蓁不愿多谈,免得某人打翻了醋坛子,转而问起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事:“百姓的饥饱问题解决了吗?” 之前说过了,百姓们刚从水灾中缓过神来的,虽然有官府赈济,但也勉强活命,大部分都处于饥荒状态,这样的状态是很难有力气维持到秋收的。 这样青黄不接之际,才是最尴尬的时候。 崔维桢已经想出了应对之策:“我打算开放粮仓给百姓借粮,等到来日百姓秋收的时候再让他们以新粮抵偿。” 每府每县都有粮仓存粮,这些都是必要的战时储备,轻易不会动用,不过这些粮食隔几年就要替换一次,避免粮食变成陈粮无法使用。 这样战略意义的储备粮在后世一直沿用,是属于流传了几千年的历史智慧。 不得不说,崔维桢的思想还是非常先进的,很少有人会想到用这种借贷粮食的法子——此前听闻玉县的县令也曾开放粮仓给百姓借贷粟米,这应该是受到他的影响。 叶蓁蓁依稀记得王安石改革尝试之一就有一个青苗法,在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允许百姓向官府借粮,这个法子非常好,只是有些百姓借了粮食没能力偿还,最后还闹出了人命,成为旧党攻讦他的把柄之一。 崔维桢可不能重蹈覆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