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五一七章 看山是山 (第1/5页)
华夏历史上,有不少大师,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:参禅之初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禅有悟时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禅中彻悟,看山仍然是山,看水仍然是水。 简单点说,就是人生有三大境界。 起初:看山是山。 看一会儿之后,觉得:看山不是山。 看到最后,还是觉得:看山仍然是山。 小时候,涉世之初,我们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,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,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。 当我们历经红尘之中的诱惑,看到虚伪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,觉得自己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,一切如雾里看花,似真似幻,似真还假,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。 通常来说,更多的人,都能走到第二重境界。 看山不是山。 很多人,都会在这个境界终老一生,教育孩子,对待事物,都是这种看山不是山。 然而,也有极少数人,能洞察世事后反璞归真,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,不断的反省,对世事、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,认识到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”,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,要放弃的是什么,这时,看山还是山,水还是水,只是这山这水,看在眼里,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。 “人本是人,不必刻意去做人。” “世本是世,无须精心去处世。” 华夏佛家,甚至华夏思想界,看山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