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七百一十章 世世相保,垂利无穷 (第1/7页)
生产资料就是世袭的桥梁,在大明,土地就是最大的生产资料。 兴安确切的知道了陛下为何要对土地进行集体化农庄化,目的就是减少这种世袭制的危害。 相比较收租,出海贸易,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。 朱祁钰拿起了桌上的奏疏,处理着来自京师的政务。 沈翼沈不漏作为户部尚书,延续了户部一贯的、一毛不拔的特性,和计省一起,对大明的支出,进行了吹毛求疵的盘查。 一如往常的抱怨着以工代赈的庞大支出,一方面又在积极推动着以工代赈,因为沈翼也明白,要想富先修路,这路是必须要修的,但是昂贵的造价,也让沈不漏牢sao满腹。 “沈尚书作为师爷是极为合格的。”朱祁钰看着手中的奏疏感慨的说道。 沈翼在奏疏中提出了自己的谏言,他认为景泰通宝到御制银币之间需要新的货币,景泰通宝的价值太低,御制银币的价值太高。 换算到后世就是大明眼下的货币只有一百元和一分币,这显然是不符合货币规律的。 一枚御制银币等于七百枚景泰通宝。 既然要推行记账货币,就应该完善整个货币体系。 在这个基础上,沈翼希望增加大小钱以便民。 具体而言是增加面值为十的景泰通宝铜钱,这是小钱,再增加面值为一钱银的御制银币,这是大钱。 这样大明就有了铜钱、十枚面值铜钱、一钱银御制银币和一两御制银币。 朱祁钰最终朱批了沈翼的奏疏。 一钱银的御制银币,仍然含银七成,依旧可以吹响,依旧十分的精美,比御制银币小了一圈,但是一钱银的御制银币,朝廷和内帑的收益并非三成,而是两成半,因为成本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