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78章 碰撞产生的灵感 (第1/4页)
顾倾城这个喝茶公厅的灵感,源自于英国剑桥博士们的下午茶。 剑桥学府喝下午茶喝得有滋有味,并喝出了很大名堂的,要数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。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秋日下午,坐在剑桥校园那红褐色砖楼里悠然地品着下午茶的F·桑格,一边听着同行和其他系的教授的高谈阔论,一边若有所思地想着什么。 他是MPC的顶尖级教授,但为人谦虚温和,已经获得过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,因为他成功地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。 桑格注视着窗外一幢建筑上快要落叶凋零的爬山虎。虽然爬山虎凋零了,明年春天它还会发毛的,可是核酸的结构会是什么样子呢?该不会是像爬山虎那样沿着一个方向向前延伸吧?桑格想着他的研究,并向一起喝茶的教授们说着自己的想法。 物理系一位叫彼得的教授向他建议,“何不用物理的方法来测核酸结构”。 这时化学系的一位教授也插上了嘴。化学的普通方法也可以用,比如荧光染色。生物系的另一位白胡子教授听到了他感兴趣的话题凑了过来。 “是啊,革兰氏染色就很有效果,还有富尔根染色,染色后都能见到细胞核的植质。如果这样,测定DNA的核苷酸序列可能会容易一些。” 这时,茶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桑格的话题上来。大家都在替桑格想主意,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:干吧,没准你又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,在你之前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