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一十五章 博爱 (第6/7页)
鸣曲作品呢,让好多大师也无从下手,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,走向什么方向。而且越是大师就越不愿意轻率地碰贝多芬,只有在学生琴房才会不断听见贝多芬。 鲁宾斯坦和霍洛维兹,可算大家中的巨家了,他们把生命奉献给了钢琴,也弹过不少贝多芬的作品,可对那三十二首奏鸣曲,他们只留下少得可怜的几首录音。 我国也有大师傅聪,他把海顿,莫扎特,舒伯特,舒曼,肖邦这些人都弹得让听众心悦诚服,可他从来不碰贝多芬。 当然,也有把贝多芬弹得很好很好的人,比如施耐贝尔,可他几乎从来不碰浪漫派或者炫技派的东西,好像他根本不知道肖邦或者李斯特。 还有肯普夫,巴克豪斯,吉利尔斯……这些人似乎都只能弹贝多芬。 大师席夫说:“我研究贝多芬三十年了,太难弹了……” 波格雷里奇上次来华听了某位学生演奏的热情奏鸣曲后委婉地说:“贝多芬的奏鸣曲一般都要花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掌握……” 冯老头肯定是知道李斯特那种手指头的技巧已经难不住杨景行了,可叫他不骂一骂人,晚上怎么睡得安稳。所以,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摆在了杨景行面前。纯看指法,这首曲子对钢琴系的学生来说根本没什么难度,可大部分大师们对这首作品的评价都是“深不可测”。冯老头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在这首曲子上浪费时间吧,难道他就这么看得起李迎珍? 好多愿意研究的人都说,这首作品要的是人生沉淀。杨景行可能是为了沉淀,也可能是为了表示对老聋子的尊重,在钢琴前坐了起码一分钟。 胡教授说:“李教授,要不要让他换一首,最近他应该比较忙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