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06章 接收 (第3/5页)
一艘,走,接收船去。”李璟笑道,虽然这上千艘船中,属于他的只有一艘,可李璟依然忍不住激动。那可是一千五百石的大船啊,足足能载七八百人。 赤山浦港口东面边东北方向有镆铘岛掩护,北有朝阳山,背依赤山,三面环山,口门向东南敞开,与海相连。港口水域宽阔,岸线稳定,泥沙不多,淤积量不大,整个港的平均水深为两丈左右,深处达三丈开外。完全满足于普遍只有一丈到一丈三左右吃水深的海船。 港口中依靠的大部份都是海船,也有一部份运送货物到港口的槽船,槽船多是双桅,海船则普通是三桅,李璟甚至看到了几艘四桅甚至五桅的巨船。沿着岸边,还开设了无数的仓库和商铺,腊月寒冬,港口却十分热闹,大量的民夫正手挑车推的装卸着货物。 林武眼尖,一眼看到港口有好几艘正在卸货的船只卸下的全是一袋袋的稻米。 “这四处饥荒,怎么还有这么多粮食运来?难道是从新罗和日本运来的?” 李璟仔细看了看那几艘船,摇了摇头:“不,这些船不是跑新罗、日本的远洋船。这些是沿着登州、莱州、密州、海州、楚州、扬州、苏州、杭州、泉州、广州沿岸航线的近海商队。北货南输,南物北贩,这些商船基本上都是那些豪门士族的商团。眼下北方饥荒,可南方并没有灾荒,这些商团从南方运粮食到北方,正是发财的好时机。” 在唐以前,粮食贩卖一般都是不出三百里范围。因为粮食不比其它的货物,贩卖粮食最大的难题就是消耗太多。贩卖的越远,成本则越高,出了三百里外,成本就越加的高昂。但到了此时,由于隋时开挖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,用装载量很大的槽船贩运粮食,成本开始直线下降。特别是唐代造船技术的不断发达,造出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